(一)师资队伍素质
1、建设目标:目前,护理专任教师86名,其中硕士10人, 3年内硕士以上学位达30%以上,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进一步改善。
2、实施措施
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广泛吸纳人才、在职培养和传帮教带等多种方法,使护理学专业师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1)自身提高。鼓励本科学历教师参加在职硕士研究生培养。加大英语的学习,可采取自学、听课或短期进修的形式,造就学习英语的浓厚氛围,并成为护理学专业的特色。中年教师,主要以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方式进行单科进修。并鼓励教师获取职业技能资格证、参加计算机和英语等级考试,获得相应等级水平的合格证,鼓励并安排教师到医院参加临床实践,教师参加实践形成制度化,实施轮训制,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向教学、临床实践一体化的“双师型”目标转变。特别是对于新进教师,要担任实验室工作,主要负责实验、实践教学指导。
(2)聘请兼职教师。聘请部分医院和教学医院的业务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在学校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将一批高职称、较高学历、临床经验丰富、教学科研能力强的临床护理人员择优聘为本学院校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3)进修学习。每年选派2~3名教师到知名高校进修、培训,接受护理领域的新理论、新思路,以提高教师水平。
(4)营造学术氛围。学校及教研室有计划地开展学术讲座、业务活动及教研活动等,拓展学术思路,提高学术水平、增加学术气氛。
(二)教学管理与改革
1.从被动管理走向主动管理,树立管理就是服务,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思想,把握时代特征,以动态、多方位地观察、分析现在乃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找出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以及与其他大学专业相比较的优势和不足,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专业调整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提供咨询建议。
2.克服护理学一直以来过于注重医学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进一步明晰护理特色和护理教育的整体化概念,更加注重人际沟通、美学、社会心理学等课程的设置与建设,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现代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借鉴国内其他院校成功的经验,探讨护理专业增设专业方向的新路子。
3.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从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出发,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在课程结构整体优化下,进行课程体系的调整、合并、重组、更新和改革。
4.在教学内容上及时补充护理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以实现专业教学适应性和先进性的统一。
5.改革学生实践能力薄弱的状况,加大实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条件
1.在作好教学设施基本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积极筹划好实验室的建设。做好新建实验室的规划,充分利用上级财政投资,在基础护理实训室建设的基础上,拟建设临床护理实训室、急救护理实训室、康复护理实训室以及社区护理实训室等,以满足专业教学及学科发展。并购进满足实训需要的多功能模拟人和其他设施,建立省内一流的实验室和模拟病房。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建设成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进一步充实微机室建立网络电子图书阅览室。
3.至2020年,在现有实习基地基础上再增加3~4所综合三级医院作为实习基地,不断淘汰教学能力相对不足的医院,满足学生实习要求,增加就业率,实现实习—就业一条龙。